书法艺考篆书集训字帖-篆书培训

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书法艺考篆书集训字帖,以及篆书培训对应的知识点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。 今天给各位分享书法艺考篆书集训字帖的知识,其中也会对篆书培训进行解释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别忘了关注本站,现在开始吧!
1、学习篆书,有哪些不错的字帖值得推荐?
首先恭喜你,有兴趣选中了学习篆书这一经典书法。因为几乎历朝历代的大书法家,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导后来者,学书法必须从源头篆书学起,“无篆隶不成书法”,才能练出笔力,为以后学正书,行书,草书打下坚实的基础,起点高,只要坚持临帖练字,以后的字要比没有经过篆书训练这一环节的人,写出的字气象,底蕴高许多。
篆书的发展脉络很清晰,就一个大篆,一个小篆,还有清篆,唐朝时期的李阳冰也属于小篆范围。
二 如果想学篆书,首先不建议学大篆,因为年代久远,剥蚀严重,碑口字迹难以辨认,笔画不清。其次不宜学清篆,清篆不够单纯,已经是二手三手的演变了,过多的融入了个人的风格,这样字体纯度不高,打个比方,不是纯粮酿造成了勾兑酒,有句古语,“取法乎上,仅得其中”,就说的是这个道理。而且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,比如说起清代邓石如,吴昌硕,现代的王福庵,他们的字确实好,而且都各具特色,一说就是创新。开拓了篆书风格,具有里程碑意义。而另一面就是,他们有些书写习惯,已经背离,扬弃了古篆书的精致笔法,变成了邓氏篆书,吴氏篆书,赵氏篆书。如站在欣赏者角度,你大可以多看看,但是从学习角度,你就必须学正宗的,原汁原味的碑帖,而不是二手甚至三手的资料。再一个他们用笔都有自己的特点,他们能把握住分寸,我们初学不行,时间长了容易养成习气。想改也改不了的,
三 建议最好学小篆原碑,有人初学篆字选近代清篆的原因,是觉得现在人写得,亲切,里面用毛笔写,可以学到笔法走势纹路,这点不用担心,现在的许多字帖里,都有名家老师的笔法,结构辅导的图文说明。你在选书帖时,留意选有图文介绍笔法结构的帖就可以了。不用顾虑自己看不出,搞不懂笔法走势。
篆书里不错的字帖有东汉《袁安碑》,唐代李阳冰的《三坟记》,而最好的帖,字口清晰,保存较好的就是《秦峄山碑》。由于篇幅关系,这里把此碑作重点介绍。此碑特点是字迹笔画特别细,但却均匀挺直,这就从一开始就能训练你养成中锋行笔的好习惯,此碑整体风格端庄舒展,修长严谨,体清瘦修长,风格精致典雅,特别是字的竖画一般比较长,看起来就有点挺拔俊秀,帅气又大方典雅,有贵族气息。
峄山又名东山,与泰山南北对峙,孟子所称“孔子登东山而小鲁,登泰山而小天下”的东山即指峄山。原石已不在,相传魏武帝曹操登山时令人推倒。现在的摹本比较有名的是“长安本”。宋太宗淳化四年(公元993年)郑文宝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拓本重刻于长安,碑阴有郑文宝题记。现存西安碑林。
四 字帖,现在书店常见的较好的版本有中华书局版,中国书店版。另外还有许多名家老师有专门分析笔法,笔法结构的有图有文教材的书,网上孔夫子旧书网各种版本都有,而且里面也有各类书店经营的全新书。
五 学习篆书的方法和注意要点,首先最好用羊毫,这是传承下来写篆书的传统。
其次用墨要浓,才能写出厚重感,起笔墨多行笔快点,墨少,速度可以放缓。不要用枯笔写,
再一个注意笔法上,篆书是逆锋入笔,中锋行笔,回锋收笔,要把线条写得流畅优美。起,行,收三个环节的用笔,做到笔头,笔中,笔尾圆润饱满,不出现虚尖之笔,结构上注意对称。篆书特别讲究对称,很多的字都是左右对称。具体见下图
碑文
皇帝立国,维初在昔,嗣世称王
讨伐乱逆,威动四极,武义直方
戎臣奉诏,经时不久,灭六暴强
廿有六年,上荐高号,孝道显明
既献泰成,乃降专惠,亲巡远方
登于绎山,群臣从者,咸思攸长
追念乱世,分土建邦,以开争理
功战日作,流血于野,自泰古始
世无万数,陀及五帝,莫能禁止
廼今皇帝,壹家天下,兵不复起
灾害灭除,黔首康定,利泽长久
群臣诵略,刻此乐石,以箸经纪
笔者在往期的文章中,一再倡导,初学书法,应首选篆书入手。虽然,“无篆隶不成书法”、“书不通篆,难以高古”等说法难免偏颇,但至少从另一个角度,说明了篆隶在书法中的重要性。
篆隶的笔法基础、线条质感,是任何书体都绕不过的存在。
而篆书的线条、结体,显然又比隶书简单的多。所以,遵循“由易到难、自简入繁”的原则,学习篆书,不能不说是学习书法的最佳选择。
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。狭义上讲,大篆是指以《石鼓文》为代表的籀文;广义上讲,大篆包括甲骨文、金文、籀文,以及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的其它春秋战国古文字。
小篆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,实行新政“书同文”,具体措施就是颁行一种区别于既往的新书体,即小篆书体,取代纷乱的六国文字。许慎在《说文解字叙》云:
“秦始皇帝初兼并天下,丞相李斯乃奏同之,罢其不与秦文字合者。斯作《仓颉篇》,中车府令赵高作《爰历篇》,太史令胡毋敬作《博学篇》。皆取史籀大篆,或颇省改,所谓小篆也。”
小篆均为刻石,有秦始皇28年的《峄山刻石》、《泰山刻石》、《琅琊刻石》;29年的《之罘刻石》、《东观刻石》;32年的《碣石刻石》;37年的《会稽刻石》。
只是,这些刻石现在存世的只有《琅琊刻石》,且由于年代久远而风化剥蚀,原石三面文字皆已不存。传世仅有秦二世补刻的残文13行拓本,共86字。
文字的统一,使书法艺术从战国晚期的纷乱颓丧回到了平正简质的道路,为后世书体规范与法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。
那么,我们学习篆书,应从哪种碑帖入手,篆书又有哪些碑帖可供学习呢?
首先,我们应首选小篆。
因为,大篆的率性而作,恣肆烂漫、稚拙扑茂的风格,从艺术角度来讲,更具有欣赏性。但是,因其规律性相对较弱,文字“纷乱”,并不适合篆书初学。
而小篆的线条单一,中锋用笔,藏头护尾,结体规律,空间均匀,左右对称等特点,规律性很强,符合“由易到难,自简入繁”的学习原则,且能够为以后的书法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,更适合初学。
其次,先墨迹后碑刻。
我们知道,篆书相对于其它书体,其发展相对单一。秦篆是个高峰,其后代表性的也就是东汉的《袁安碑》和唐李阳冰的“玉箸篆”,但均是继承了秦篆的余绪,存世也均为碑刻拓本。其主要风格特点是装饰性强,而书写性弱。
直到清代,以邓石如为代表的一大批书家,中兴篆书,以隶书的笔法入篆,更具书写性,使篆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。
所以,遵循“先墨迹后碑刻”的选帖原则,笔者建议,学习篆书,应从清篆选帖。
篆书选帖与其它书体的选帖一样,都应遵循“先墨迹后碑刻”的原则。
再次,首推吴让之。
邓石如虽为清篆的“开山鼻祖”,但其篆书也更为老辣,绵里藏针。而吴让之篆书在继承邓石如的基础之上,新开一路书风,其篆书更具书写性和观赏性,结体也更具规律性,书写更率性。简言之,更易学。
吴让之篆书,笔者首推《崔子玉座右铭》,同时,也可以通过临习王福庵的《说文部首》,在学习书法的同时,学习篆字识读。
第四,先“约取”后“博观”。
通过对吴让之篆书的学习,先“约取”,有一定基础之后,再“博观”。邓石如、赵之谦、王福庵、吴大徵、杨沂孙等等,都是我们学习篆书的不错选择。
第五,上追。
喜欢装饰风格更强的篆书的朋友,可以上追秦篆,代表性的碑刻,上面已经讲到。或者可以临习李阳冰《三坟记》,汉篆《袁安碑》等。
对大篆感兴趣的朋友,可以临习《石鼓文》,在此笔者建议临写吴昌硕的《石鼓文》。
对金文感兴趣的朋友,可以临习周金文四种,包括《大盂鼎》、《毛公鼎》、《散氏盘》、《虢季子白盘》。
以上是笔者就学习篆书的一些经验及建议,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。
有任何问题,均可关注或留言。笔者将持续更文,探讨有关书法的方方面面,共同学习共同提高!
谢谢赏阅!
学习篆书的选帖问题,我认为有两种选法:
1、选秦篆,主要以李斯、赵高作品为代表的小篆,但秦篆没有墨迹的,只有刻石的拓本,如李斯的《泰山刻石》、《会稽刻石》和《峄山刻石》等,初学者用起来有一定的难度;
2、选清篆,主要以邓石如、吴让之 、赵之谦、吴昌硕为代表,清篆大都是墨迹的,用起来非常方便,学起来容易入门,建议初学篆书的朋友,先选清篆为学习范本。代表作在此就不例举,我们可以在网上查寻。就说这些了,对错与否 ,请友指正!
关于书法艺考篆书集训字帖和篆书培训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,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?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。 书法艺考篆书集训字帖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,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,更多关于篆书培训、书法艺考篆书集训字帖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。